品鑑十四代:頂級酒款「龍月」與「双虹」的風味之爭

目錄
- 一、傳奇工藝的雙生子:七垂二十貫的極致淬鍊
- 二、香氣宇宙:從果園到廟堂的嗅覺之旅
- 三、口感博弈:天秤兩端的極致美學
- 四、稀有度競賽:收藏市場的暗潮湧動
- 五、時光的考驗:熟成潛力的世紀對決
- 六、終極選擇:傳統與革新的永恆辯證
- 延伸思考:
一、傳奇工藝的雙生子:七垂二十貫的極致淬鍊
在日本清酒界,「十四代」的「七垂二十貫」工藝如同武林絕學般令人神往。這項源自江戶時代的技法,以布袋吊掛酒醅、完全依賴重力自然滴酒,耗時七天僅能萃取出不到三成的雫酒。如此近乎偏執的堅持,正是龍月與双虹兩款頂級酒誕生的起點。
龍月以「純米大吟釀」為基底,嚴選兵庫縣特A地區的山田錦酒米,精米步合達35%。其酒液僅取初榨階段最澄淨的部分,全程不加一滴釀造酒精,完整保留米旨味的醇厚底蘊。而双虹則大膽融合「愛山」與「山田錦」兩種酒米,並在壓榨前微量添加釀造酒精,此舉非但未破壞風味,反而激發出更立體的果香層次——這正是十四代第十五代藏元高木顕弘的革新哲學:「傳統是根,但枝葉必須向光生長。」
二、香氣宇宙:從果園到廟堂的嗅覺之旅
掀開龍月的瓶塞,瞬間湧現的哈密瓜香氣彷彿將人捲入盛夏果園,細辨之下,白桃的甜潤與檀木的沉穩氣息在鼻腔交織,尾調隱約浮現的乳香,令人聯想到京都古寺的裊裊煙篆。這種「華麗中見禪意」的香氣結構,源自酒造獨家「10號酵母」與低溫發酵技術的完美協奏。
相較之下,双虹的香氣則展現出更年輕的活力。初聞是青蜜瓜與洋梨的清新,隨溫度上升逐漸綻放草莓果醬般的甜美,最驚豔的是尾韻中跳躍的麥芽糖香氣,宛如雨後雙虹橫跨天際的絢麗感。這種香氣的流動性,正是混釀工藝與釀造酒精添加帶來的魔法——酒精分子如同催化劑,將酒米中隱藏的芳香物質精準提煉。
三、口感博弈:天秤兩端的極致美學
含入龍月的瞬間,絲綢般滑順的酒液包裹舌面,飽滿的甘甜如月華傾瀉,卻在咽喉處驟然轉折——晶瑩的酸度劃破甜膩,緊接著湧現的微苦如枯山水庭園的石紋,將整體風味收束成完美的圓。這種「甘酸苦三段論」的演出,需要侍酒溫度精準控制在12°C,方能體現其立體感。
双虹則展現截然不同的性格。酒體輕盈如晨霧,酸度像琵琶弦上跳躍的音符,在甜與苦之間編織出網狀結構。其最大魅力在於「配餐彈性」——搭配油脂豐腴的鮪魚大腹,酸度能巧妙切割油膩;佐以酒盗芝士時,麥芽糖尾韻又與發酵乳香形成絕妙呼應。侍酒師山田優子曾比喻:「龍月是獨奏家的鋼琴協奏曲,双虹則是室內樂團的即興爵士。」
四、稀有度競賽:收藏市場的暗潮湧動
在拍賣會上,龍月1.8L裝的成交價已突破300萬日圓,其稀缺性源於三大限制:兵庫特A山田錦年產不足10噸、七垂二十貫工法單次產量僅200瓶,以及藏元堅持「僅供熟客預訂」的銷售策略。東京銀座「久兵衛」壽司店主廚透露:「每月僅能分配到3瓶,通常開瓶即被VIP包場預訂。」
双虹雖年產可達500瓶,卻因「雙虹」意象深植十四代品牌精神(象徵釀酒初心與革新意志),近年身價水漲船高。202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,1998年初代双虹以152萬港幣落槌,創下該系列紀錄。有趣的是,約三成買家選擇原封收藏,他們深信:「這不是酒,是流淌的日本文化史。」
五、時光的考驗:熟成潛力的世紀對決
在十四代酒造的地窖中,龍月需經過三年低溫熟成方能上市。經十年陳放後,其哈密瓜香氣會轉化為蜜餞杏桃的濃郁,酸度柔化成圓潤的旨味,曾有英國葡萄酒大師Jancis Robinson驚嘆:「這簡直是清酒界的滴金貴腐!」
双虹則展現「逆熟成」特性——生酒版本在冷藏三年後,青蘋果酸度會逐漸強化,與殘留糖分形成電光石火的平衡。2020年開瓶的1995年双虹,竟迸發出新鮮百香果與海鹽焦糖的衝突美感,這種反傳統的演化,顛覆了世人對清酒陳年的認知。
六、終極選擇:傳統與革新的永恆辯證
在京都「十四代鑑賞會」盲飲測試中,73%參與者初飲傾向龍月的華麗衝擊,但經過三輪品酌後,61%資深飲家最終投票給双虹的複雜層次。這種「初戀與真愛」的微妙反差,恰似十四代品牌的核心哲學——龍月代表著400年歷史的重量,双虹則預示著清酒未來的無限可能。
清酒評論家佐藤淳一提出深刻觀察:「當你糾結該選龍月或双虹時,其實是在問自己:你想品味歷史,還是參與歷史?」或許真正的答案藏在高木酒造門簾上的家訓——「守破離」。龍月是「守」住極致的傳統,双虹則「破」界開創,而飲者杯中的光影流轉,正是清酒藝術「離」於形骸的至高境界。
變革時代的風味革命 | WhiskyChill 與十四代攜手帶給香港風味革命!
隨著「万虹」加入七垂二十貫系列,十四代頂級酒款正形成新三角格局。這款以山形縣在地酒米「羽州譽」打造的新作,酒精度刻意拉高至18度,挑戰傳統清酒的味覺框架。當百年酒造開始實驗木桶陳釀與香檳酵母,我們或許正在見證新時代清酒美學的誕生——而龍月與双虹的風味之爭,將永遠是這場革命中最璀璨的序章。